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大型纪录片《通向(7)
时间:2023-10-23 09:24 来源:网站管理员 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
早在1997年,埃及就计划研发自己的卫星。但都因为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完成。然而将技术转移作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之一的中国,愿意将科技成果与共建国家共享。 【字幕】2016年1月21日 埃及 开罗 【解说词】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在此期间,两国元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的签署。埃及也成了第一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和中国开展卫星合作的国家。 这是拉斐教授职业生涯的圆梦之旅,他和助手泰莫塔拉博士,是这颗卫星的埃方总设计师。他们还有一位共同的中方同事,崔玉福。 【同期】埃及二号卫星中方总设计师 崔玉福 在岗位设置上来讲,按照中国航天的标准,全方位的一种岗位设置,那么埃方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0多人的系统层面上的设计师的岗位配置。 【解说词】 和总设计师团队的设置一样,埃及二号卫星项目的所有岗位均由中埃双方按一比一的比例构成,每一个工位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工程师和埃及的工程师肩并肩地在一起,为埃及科学家全程参与设计、研制、测试、试验的这第一颗卫星携手努力。 【同期】埃及二号卫星中方总设计师 崔玉福 我们可以看到埃方的工程师,非常详尽地掌握了合作过程中的所有的环节,从卫星的测试准备,到卫星的关键的风险点的控制,一直到卫星的过程的测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掌握,当他们在总结的时候,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了自豪,看到了收获的满足感。 【解说词】 2023年6月25日,埃及二号卫星初样星正式交付,此次交付使埃及成为首个具有完备卫星总装、集成和测试能力的非洲国家。 【同期】埃及国际合作部部长 拉尼娅·马沙特 我们很高兴在埃及航天局正在目睹这一重要的事项。 【解说词】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2013年以来,中国对超过1.6万人次的共建国家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在这段旅程中汲取了科技智慧的滋养,成为这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崛起宝贵的人才基石。 以世界胸怀看待科技发展,每一颗合作的种子都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智利的国名,有“世界的尽头”之意,也被称为天涯之国。而这个遥远的国度,却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新的科技合作机制中,与中国交流最频密的国家之一。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北部山区,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一座现代化的天文科研中心将拔地而起。 【同期】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兼执行主任 黄家声 做望远镜的地方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欧美都要到智利来做呢,大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几个地方,一个智利,一个夏威夷。 【解说词】 对于天文学研究来说,智利有最纯净的天空,也有比北半球更为丰富的星象。银河中恒星最密集的位置只能在南半球看到。在智利这块天文观测的天赐之地,人们对星系和宇宙的认知得以延伸。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智利,和时任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共同见证,两国签署合作共建天文观测基地的谅解备忘录。很快,2017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覆盖到了这里,在更高的起点上,让遥远的两个国度携手,一起探索人类科学更广袤的未知领域。 【同期】智利大学天文系副教授 瑞内·恩德斯 中国和智利有1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当在智利的望远镜开始工作时,中国的人们刚刚醒来,就能立即得到结果。这将使这座天文台,处于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前沿。 【解说词】 中国通过和智利合作,首次在海外获得国际一流观测台址的使用权,开始筹建12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与观测平台,在经纬度上和中国国内的台站形成互补。 合作中,中国还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智利科学家能够来到中国,在同一片天空下从事天文学的研究。 【同期】智利大学天文系副教授 瑞内·恩德斯 很高兴见到你。 【解说词】 也正是“一带一路”的机缘,让瑞内与黄家声相识。 【同期】智利大学天文系副教授 瑞内·恩德斯 我喜欢我的中国同事的是,当他们有一个目标时,他们是如此坚定果断,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实现目标。 【解说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