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通讯 >

千年底蕴风姿绰 杨柳青青春意浓(3)

  同时,围绕运河文化,各相关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保护、挖掘、传承的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6月,在前期大量乡土调查的基础上,西青区启动 了“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异地采访活动。整个活动历时9个月的时间,先后辗转运河沿岸30多个城市,深入挖掘了大量与西青、与运河有关的历史史 料。2015年,由西青区新闻中心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组成大型采访团,从古镇杨柳青出发,奔波数千公里,历时半个多月,完成运河沿岸德州、徐州、镇 江等城市的采访,围绕通过运河传播的年画文化这个题材,制作出了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不忘先辈使命 传承“赶大营”精神

  提起“赶大营”,杨柳青镇的老人们大多能告诉你一些相关的历史,在他们的长辈或亲朋的长辈中,不乏有“赶大营”的先人。那段轰轰烈烈的“赶大营”历史,那段杨柳青人支持西征大军的历史,那段津商开辟天山商业的悲壮史,经过百余年,不仅没有被磨灭,反而历久弥新。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保护、挖掘、传承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做了大量工作,旨在不忘先辈使命,弘扬“赶大营”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发展思路。

  1876年5月,左宗棠率西征军进入新疆,消灭侵占新疆的外国军事势力阿古柏。杨柳青人安文忠等货郎随军贩售以保证军队后勤,史称“赶大营”。进入新疆 后,杨柳青货郎逐渐升级为坐商。“赶大营”的带头人安文忠在新疆发迹后,产生巨大号召力,使众多杨柳青人前赴后继奔向新疆,时有“三千货郎遍天山”之说。 而实际进入新疆的杨柳青及周边民众远不止三千之数。“赶大营”壮举不仅给杨柳青人又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给古镇带来新的辉煌,而且引发“百艺进疆”的恢弘场 面,各行各业的杨柳青能工巧匠进入新疆,为西域边陲带去一股股新风。“商业”和“百艺”不仅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巩固边防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赶大营”壮举还延伸了古丝绸之路,由西安的起点拓展到渤海之滨的天津。

  “赶大营”事件既是西青区杨柳青的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六十万人。多年来,西青区为保护、挖掘、整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做了大量的工作。

  多次赴新疆征集、整理赶大营文史资料。2009年,《天津日报·聚焦西青》与市政协文史委、区政协文史办、西青电视台组成“杨柳青人赶大营后裔寻访 团”,历时半个月深入采访,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和文史线索。2014年,区新闻中心再次组成采访团赶赴新疆,寻访赶大营后裔,弘扬赶 大营精神,了解新一代赶大营后裔中的佼佼者们是如何继承先辈遗志,为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边疆做出贡献的。采访团一行先后到达了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哈密 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霍城县等地,寻访到了一大批赶大营后裔中佼佼者的代表。比如延伸丝绸之路的韩宇龙,开发天山天池的肖李,热心帮助少数民族同 胞打官司的女律师吴颖,经营范围横跨三大产业的张诚等等。他们都是赶大营后裔的代表,先辈赶大营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部相关文史作品问世。2010年,中国首部津商历史长篇小说《赶大营》由西青作家、《天津日报·聚焦西青》编辑王洪海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由天 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并列入当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订货目录和图书馆采购目录。《赶大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整部作品体现了天津商人安 文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今年9月,由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主办、西青新闻中心协办的天津口述历史丛书《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出版座谈会暨赶大营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西青新 闻中心举行。《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津商赶大营的起源、兴衰情况,以及当年赶大营人新疆路 线和物流路线情况,论证了赶大营之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说是目前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近代丝绸之路复兴的学术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