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通讯 >

千年底蕴风姿绰 杨柳青青春意浓

  在天津城西15公里处的运河畔,有一座千年文化重镇──杨柳青。历史的积淀在这里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蜚声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蜿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豪情悲壮的赶大营之路……人文交流、物资集散、商贾如云、帆樯林立,繁华景象延绵不断。

  如今的杨柳青,更是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现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风采,先后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融合中,杨柳青镇深刻认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年画文化、运河文化、赶大营文化、大院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含着金 矿的山、一片藏着珍宝的海,可开发、可利用、可经营、可收益。他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大力发挥历史关 照现实的作用,根据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紧紧依托杨柳青古镇历史 文化底蕴,正在将现代服务业和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基调,谋划构建起“北田、南业、中文旅”发展新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突出古镇特色 传承年画艺术

  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古镇孕育了享誉中外、位列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 鲜艳,线条流畅,人物逼真丰满,富有独特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民俗特色,是中国年画中的珍品和瑰宝。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发 于民间,起于草根。宋“靖康之难”之后,大量工匠被金掠到了北方,其中包括一些画匠。因杨柳青一带附近村庄盛产杜梨木,适于雕版,就逐渐用它刻印门神、灶 王、钟馗、天师、月宫图、神祃之类,逢年过节出售,以为生计。至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 极大发展。

  乾隆至嘉庆 (1736-1820)年间是杨柳青年画鼎盛时期。据《西青文史》记载,当时相继出现了年画作坊一百多家,有十几家较大作坊,每家都有五十多个画案,二百 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至少能印二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画五百张),全镇年画业从业人员多达三千人……由于产销两旺,又把加工手绘扩大到镇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 十六村,便有了“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的美传,形成了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画乡。

  乾隆中期,随着戴氏年画被纳入宫中贡品,大批杨柳青年画店纷纷抢滩登陆京城市场,声名远扬。杨柳青年画沿大清河、子牙河、北运河、蓟运河远销内蒙和关东 地区,甚至流传到遥远的俄罗斯。现在,许多年画就被珍藏在俄罗斯大大小小数十座公立博物馆中,仅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就有3000多幅中 国木版年画,其中大部分是一百多年前杨柳青年画的“贡尖”,这些古版年画在中国本土几近绝迹,成为孤品,其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鸦片战争后,杨柳青年画行业渐入困境,逐渐走向衰败。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几百年艺术精华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新老艺人的艰辛努力下,杨柳青年画获得了新生。至今,杨柳青人仍在相传着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杨柳青视察画店,同年画艺人们促膝交谈,共商年画复兴大计的情景。

  近年来,当地政府下大力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科学规划年画发展业态,确立了“标准化、系列化、组织化、规模 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实体企业引入、网络营销、衍生品市场开发、专题文艺作品创作、大型特色宣传交流活动、年画专 业人才培训(成立杨柳青年画大专班)等工作,进一步提振了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繁荣生态发展 古镇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

  40年艰苦奋斗、40年砥砺奋进,杨柳青镇先后经历了乡镇经济欣欣向荣、市场经济百花齐放、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不同阶段。不管在任何时 期,杨柳青镇始终坚守文化和生态两条发展主脉,不断探索尝试、不断弘扬创新,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动文化 繁荣、生态发展,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