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通讯 >

千年底蕴风姿绰 杨柳青青春意浓(2)

  按照市委提出的“精致沃土”的发展要求,杨柳青镇围绕小总部、大平台等2.5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划构建起“北田、南业、中文旅”的发展格局,全力做足做好全域旅游镇建设这篇文章,倾心扮靓天津的这张“城市名片”。

  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农业大镇到绿色发展。农业结构由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以蔬菜种植、林果种植、规模化养殖等多元结构转变。二是实现 了从乡镇经济发展到优势产业集聚。40年来,工业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 机电设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杨柳青镇坚持用足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修复、修建了御河景区、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一批 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起年画、剪纸、风筝、砖雕、民间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创办的木版年画节、如意大街庙会以及配合举办的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 摄影大展等节庆活动,都为古镇品牌注入了活力。

  今年10月,位于杨柳青古镇游客服务中心二至五层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文化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西青区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交流发展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了古镇杨柳青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民俗文化馆的建成开放,只是杨柳青镇提升魅力、展示文化的举动之一。近期,该镇为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依托京杭大运河,打造御河景观带;打造杨柳青民 俗文化馆,筹备建设古镇国宝非遗馆,为群众充分了解杨柳青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按照“文化岛、休闲岛、旅游岛”定位,规划建设古镇核心元宝 岛,点燃文化旅游新热潮;积极参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实现创新与发展。

  历史见证着杨柳青这个千年古镇40年的发展与变革,孕育着对古镇未来的希望与期许。

  挖掘运河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这首《杨柳青谣》是元朝文学家揭奚斯于元至正三年游历至杨柳青写下的诗作,短短数语,展示出了杨柳青遍植杨柳的秀美景色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杨柳青谣》中的“河”,指的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千年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古镇因运河而发迹,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经济发展,商业兴旺,造成这 里的漕运鼎盛,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路过此地,为乡土人情所吸引,写下《泊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 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据传乾隆皇帝也曾数次亲临杨柳青。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下大力量根治南运河,几十年里多次进行整治改造,疏通河道,裁湾取直,根除了水患,造福于两岸人民。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传送带,更是一条连接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挖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照现实,保护传承可以让运河更好发挥作用。

  近年来,杨柳青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对南运河及其周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是对南运河重新规划和改造,依京 杭大运河而建了全长4.1公里的杨柳青御河景观,与周边古建筑所构成的“御河杨柳画图中”被评为“津门新十景”;二是在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东侧开发建 设了杨柳青民俗风情旅游街,这条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群,错落有致、气派恢弘、青砖青瓦,尽现古镇古街的风采,漫步街道上,宽阔整洁的民俗 文化广场、两侧古香古色的店铺,游客可在此购买到传统的杨柳青年画、做工精美的风筝、剪纸,以及形态各异的泥塑及各地的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在南运河 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重建了以“杨柳青八大家”传统民居四合院为载体,以地方民俗、传统字号、历史遗存为特色,以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商贸购物 为主要功能的大院文化区,旨在保护杨柳青古镇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大院文化、挖掘历史人文资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