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大唐姐姐(2)
时间:2023-10-07 03:03 来源:网站管理员 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
徐惠妃出生于太宗刚登上皇位不久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自幼聪慧,5个月就会说话,4岁通读《论语》《诗经》,8岁便能作文。她曾模仿《离骚》赋诗《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格调高远,遗世独立,从此文名远扬,太宗听闻,纳入后宫。 太宗励精图治打造出贞观之治后,志得意满,贞观晚年颇有些好大喜功,四处征伐,“东征高丽,西讨龟兹”;大兴土木,“翠微、玉华,营缮相继”;奢靡之风渐长,“服玩颇华靡”。徐惠妃上疏劝谏太宗勿要“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太宗“善其言,甚礼重之”。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驾崩后,徐惠妃“哀慕成疾,不肯进药”,一年后追随而去,年仅24岁。 徐惠妃的劝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贞观后期政治风气的恶化趋势,使太宗能够善始善终,守住贞观功业,保全千古明君之声誉。这一切,与徐惠妃在政治上的卓识是分不开的。大唐有如此政治眼光的才女姐姐,还有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钦定案犯上官仪的孙女。当初唐高宗因事与武则天生嫌隙,遭武则天废黜的原太子李忠旧臣上官仪,趁机劝高宗废掉武则天,并为高宗起草废后诏书。不料事机不密,武则天大闹后宫,高宗武后重归于好,上官仪却成了替罪羊被杀,还在襁褓之中的婉儿则“随母配入掖庭”。 婉儿长大后,“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爱之”,从钦犯后代成为女皇心腹,“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有一次,婉儿“忤旨”,依律当诛,武则天竟也“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中宗复位后,婉儿“专掌制命,深被信任”,负责朝廷诏书文诰,进而成为中宗嫔妃,先后受封婕妤、昭容。 中宗时期,唐朝刚从武则天“武周革命”大开杀戒的历史阴影中走出,人心不定。婉儿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通过大兴文治来安定朝局。宴饮之上,婉儿一人同时为中宗、韦皇后和安乐、长宁公主四人捉刀代笔,“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中宗去世后,婉儿起草遗诏,引用相王(即李隆基之父李旦)辅政,但被企图做武则天第二的韦后删去。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发动景云政变,废黜韦后,李旦即位,是为睿宗。婉儿拿出之前起草的中宗遗诏草稿给李隆基过目,但李隆基认定婉儿是韦后一党,终将其“斩于旗下”。李隆基虽杀婉儿,却爱其才,即位后编纂婉儿“文集二十卷”,由文坛领袖张九龄亲自作序。 上官婉儿虽在武则天、中宗、睿宗朝波谲云诡的政局中乘风破浪,位高权重,却很忌惮另一个姐姐——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高宗与武则天唯一的女儿,“特承恩宠”,外形干练,“丰硕,方额广颐”,前额宽广,颧骨突出,又“多权略”,武则天“以为类己”。在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历史进程中,太平不但是母亲的小棉袄,更发挥了政治助手的作用,“常与密议天下事”。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按照朝廷制度,公主采邑不得超过350户,太平的采邑却多达3000户。太平深知母亲皇权不容包括女儿在内的任何人染指,“亦畏惧自检,但崇饰邸第”,故在武则天时期只以享受生活为主,“未敢招权势”。 在迫使武则天还位中宗的神龙政变中,太平预谋“有功”,进封号为镇国太平公主,采邑增加到5000户,“赏赐不可胜纪”,开始深度参与朝政。当时操纵中宗的韦皇后、上官婉儿“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太平“进达朝士,多至大官”,穷困文人才子“造其门者”,太平亦“遗之金帛”,天下士人“翕然称之”。 在景云政变中,太平“又预其谋”。政变成功商议大位归属时,众人议论纷纷,不能决断。太平果断“提下幼主”,拽着韦后所立的小皇帝李重茂的衣领,把他从御座上提溜下去,一手将四哥睿宗李旦推上皇位。太平“频著大勋,益尊重”,采邑增至一万户。 此时,睿宗的同胞兄妹中,只剩太平一人。睿宗“常与之图议大政”,7名宰相中,5人都出自太平门下。太平与侄子玄宗的矛盾迅速尖锐起来,甚至有将其废黜之谋。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初三,玄宗以快打慢,抢先发动政变。太平逃到山上寺庙,3天后下山,“赐死于家”。十二月初一,玄宗改元开元,大唐最辉煌的开元盛世揭开帷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班淑传奇
- 下一篇:吸睛又吸金“乘风”之后芒果TV怎么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