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影视 >

乘风破浪的大唐姐姐

  要论中国古代历史上乘风破浪的姐姐,最空前绝后的莫过于日月凌空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其实,作为女性社会活动空间最广、对政治影响最深的朝代,唐朝在武则天之外,还涌现出很多在历史进程的沧海横流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早在李唐逐鹿天下的创业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就已经踏浪而来。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和发妻窦氏所生,因是第三女,又称李三娘,嫁于武将柴绍为妻,居住长安。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遣使密召之”,派人接三娘夫妇出城赶赴太原。柴绍心存疑虑,“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怕二人同走,目标太大,留妻子在家又不放心。三娘深明大义,鼓励夫君先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自己会见机行事。

  柴绍上路后,李三娘到自家在鄠县的庄园别墅,散尽万贯家财,招兵买马,“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当时关中地区的反隋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遍地英雄。三娘将何潘仁、李仲文等各路人马招致麾下,击退前来进犯的隋军,又“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在关中地区打下一块根据地,“得兵七万人”。

  李渊渡过黄河进抵关中,三娘率七万兵马与父亲会合,和二弟李世民、夫君柴绍各带一队人马围攻长安,“各置幕府,俱围京城”,所部被称为“娘子军”。唐朝开国后,李渊封三娘为平阳公主,“每赏赐异于他主”。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年初,平阳去世。痛失爱女的李渊要求用军礼下葬,“加前后部鼓吹、班剑四十人,武贲甲卒”,派虎贲武士护灵。负责葬礼的太常寺提出,“礼,妇人无鼓吹”,女子按礼制不能享受军礼待遇。李渊不纳,“鼓吹,军乐也。公主亲执金鼓,兴义兵以辅成大业,岂与常妇人比乎”。在李渊的坚持下,平阳成为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并受赐谥号“昭”。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这是对平阳功业的最大肯定。

  平阳公主是李唐打天下时军功最卓著的姐姐,而贞观时期治天下时最优秀的贤内助,莫过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武德年间册封为秦王妃。当时秦王李世民和大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为争夺接班人位置,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李建成从李渊后宫入手,鼓动父皇嫔妃在李渊处吹枕边风,诋毁二弟,致使李世民和父皇关系非常紧张。长孙“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帮助李世民多少挽回一些影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兵戎相见。秦王府将士“入宫授甲”准备出征,长孙“亲慰勉之”,“士皆感奋”,帮助夫君夺嫡成功。

  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立长孙为皇后。贞观初年,唐朝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长孙虽母仪天下,却相当节俭,“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长孙能谋善断,太宗经常和她“论及赏罚之事”,咨询她对朝廷政事的意见,长孙一概不答,这与后来武则天极力揽权形成鲜明对比。

  为避免外戚势力过于强盛,长孙还主动要求太宗将哥哥长孙无忌调离核心决策岗位。高宗时期,无忌因权势过重,被志欲伸张皇权的外甥赶出朝廷,后又自杀,足见长孙先见之明。

  不干政的长孙皇后,却很懂得协调太宗与重臣之间的关系。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魏徵的犯言直谏和房玄龄的公忠体国。有时太宗被魏徵批评得脸上挂不住,怒气冲冲地要“杀此田舍翁”。长孙听闻,穿上盛装朝服,贺喜太宗,“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太宗“乃悦”。有一次,太宗因事罢免房玄龄,长孙劝太宗“苟无大故,愿勿弃之”,及时让房玄龄官复原职。

  长孙与太宗伉俪情深,誓同生死,经常随身携带毒药,“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陪太宗到长安附近的九成宫避暑,夜间柴绍报告有人谋反作乱,太宗“擐甲出合问状”,带甲披挂询问情势。“素有气疾”的长孙“扶疾以从”,左右劝她注意病体,长孙不听,“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导致“疾遂甚”。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七月二十一,长孙病笃,在劝告太宗“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后去世,年仅36岁。

  长孙皇后的贤德,为贞观前期政治注入了一股清流。她在贞观十年的盛年去世,是贞观政治的重大损失,所幸后宫还有徐惠妃,接替长孙皇后承担内助角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