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影视作品:激励青年成长的“光影养分”(3)
时间:2023-10-06 20:29 来源:网站管理员 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
为了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了5年。1989年5月,导演杨光远写出《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剧本的第一稿后,3次去东北实地考察、选景,访问了辽沈战役的幸存者70余人,查看了大量历史资料,仅采访、座谈的录音磁带就有上百盘。 此后,《大进军》三部曲、《大转折》《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红色影片不断涌现。 以生动细腻的人物视角为表达主线的作品日益流行。《我的1919》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在追溯个人的经历时回顾历史。《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传记影片,《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影片,则以平易近人的叙事角度,再现英雄模范人物的日常,贴近大众生活。 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电视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国领袖毛泽东》等作品注重刻画重要历史人物;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红岩》描写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员在狱中不畏严刑拷打,与国民党反动分子英勇斗争的故事;《和平年代》则以军旅文化为背景,对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建设、军队与地方关系等进行描摹,展现人民军队风采,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和集体凝聚意识。 进入21世纪新篇章,技术和叙事手法升级 进入21世纪,红色影视剧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运营的探索之中不断顺应时代,题材日益多元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媒介迭代浪潮,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经验的更新和升级。作为我国影院观众中坚力量的18岁至29岁的青年群体,也就是广大的“90后”“00后”,这一批在互联网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在不断登上社会舞台。 “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90后、00后年轻人对于主旋律题材的热忱已经被一再验证,已成为新生代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孙佳山说。 《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红海行动》《战狼2》《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在互联网上热度极高的电影,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以及更贴近年轻观众精神需求的表达方式。它们以完整的叙事和张弛有度的节奏,用新潮而有力的语态,向全世界讲述了当代中国故事,因而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认可。 讲述红色故事的电视剧,对青年观众群体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朝气蓬勃的学习与生活故事。剧集紧扣“少年中国”,将革命历史题材和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呈现出青春、理想与热忱。 剧集播出时,全国多地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开辟了《恰同学少年》观后论坛,到湖南第一师范参观的游人大大增加。有网友评价:“我很庆幸在少年时期能通过这部剧,认识了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原因。” 军事题材剧《士兵突击》、谍战剧《潜伏》、抗战题材剧《亮剑》、年代剧《北平无战事》、近代革命史诗剧《战长沙》、现实题材的《人民的名义》、重大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等,都以更加贴近当下生活的叙事手法,探讨新时代人们对“历史”和“家国”的新理解。 曾经执导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导演黄建新,在建党百年的时间点执导了电影《1921》。如果说《建党伟业》更多是将人物描写蕴含在历史叙述中,那么《1921》则体现出更强的人物聚焦感,历史细节中的情感表达更为突出。黄建新指出,《1921》跟“当下”有着强烈的联结。他希望通过这部党史题材电影的创作,让青年群体产生思考。“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青春是更有意义的,年轻人能够为国家做点什么”。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近来这一类题材影视剧密集,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起到“回望”的作用。“进一步了解国家的近代史,知道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知道历史上这些伟人年轻时,跟我们同龄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 黄昌勇认为,回望中华民族这一路走来的“苦难中的历史”,能够拉长每位观众的思想情感和思维的长度。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密切关注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他说:“创作者对历史的感受越深刻,越细节,作品就越有说服力和生命力,也越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