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影视 >

红色基因影视作品:激励青年成长的“光影养分”(2)

  1958年,李克农向八一电影制片厂建议,以他的老战友李白为原型拍摄一部作品,于是诞生了同年拍摄、上映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以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电报专家李侠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使用秘密电台传递情报的故事。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发报手法令人称绝,甚至对手都称赞他的电波像一汪清水。他性情温和、笃定。为了革命,从容走向死亡。李侠和兰芬从假扮夫妻完成任务,到彼此倾慕、伉俪相守,爱情赤诚而坚韧。

  1974年,电影《创业》冲破了“文艺寒冬”的重重藩篱,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初创时期的艰辛奋斗史。

  1975年出品的《海霞》则以女民兵英雄汪月霞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出身艰苦的女民兵一步步成长并带领大家粉碎国民党阴谋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红色电视剧的兴起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影视剧工作者也敏锐地关注着巨变中的中国现实,拍摄出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的优秀红色影视剧作品。

  《巍巍昆仑》《开国大典》《西安事变》《百色起义》《血战台儿庄》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发展迅速,通过全景式展现历史转折点之上的关键事件与民族战争,再现激动人心的历史嬗变和壮阔史诗,透视历史中的民族灵魂。

  在这一阶段,红色电视剧也迎来了发展繁荣的时机。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全长只有20多分钟,但播出后观众的反映却很热烈。受历史条件所限,彼时的电视剧并未取得独立的艺术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

  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打开了电视剧的发展新格局。

  在发展过程中,红色电视剧将镜头聚焦于新中国发展过程的改革与巨变,如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四世同堂》在抗战胜利40周年时播出,以小人物的角度窥视大时代,讲述了抗战期间北平城小羊圈胡同中发生的剧变,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缩影。

  而电视剧《新星》则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大刀阔斧改革的社会生活,以深刻的主题和贴近民众生活的呈现,回答时代赋予的命题。

  1989年,由潘欣欣执导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投入拍摄,并于1990年播出。剧集改编自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同名小说《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西北农村为背景,聚焦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复杂纠葛,全景呈现中国当代现实生活,深刻展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曲折之路。

  导演潘欣欣曾回忆,为了制作好《平凡的世界》,自己专门到西安找到路遥,一块儿在陕北体验生活,采访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原型。路遥给潘欣欣讲解自己所熟悉的故土与人民,回去之后,潘欣欣便把这些讲给了词作家张藜。张藜写出了《平凡的世界》主题歌《就恋这把土》——“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是这一把把黄土,就是这一撮子秃山……”这首歌传唱度颇高。

  《平凡的世界》在2015年再度被改编成电视剧,掀起收视热潮,收获年轻一代观众的广泛好评。

  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色彩日益浓厚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整体改革进程的深入,红色影视剧的创作格局和走向也在发生变化,“主旋律”色彩日益浓厚,重大革命历史、英雄模范人物和国家重大工程三大题材成为红色“主旋律”影视剧的主要创作内容。

  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大决战》系列电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

  1991 年纪念建党 70 周年之际,《大决战》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拍摄完成,掀起了“主旋律”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有人称这一年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年”。《大决战》系列第三部《平津战役》于1992年上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