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影视 >

红色影视剧“破圈”传播:青少年的生动党史课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近期,不少红色影视作品频频“破圈”,吸引众多青少年观众成为粉丝。中学生、大学生纷纷为剧情和剧中角色留言、刷屏,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模仿起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为建党百年献礼是今年红色影视作品的主题。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导演张忠撰文指出:红色影视作品饱含着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资源,组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培养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重要方式。跟着优秀影视剧学党史,已经成为时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银幕荧屏

  正在读大二的周书源和他的同学们时常分享看剧的感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心系家国,便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这是他们看完近期热播的红色影视剧后在朋友圈发的句子,情感饱满而热烈。“相比很多生硬的学习党史的方式,看剧更有代入感,让人迅速进入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直观地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周书源说。

  “在一个竞争性传播、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曾经有人断言,主旋律正能量是最难做好传播的。然而近段时间,一批制作精良的、以《觉醒年代》《山海情》为代表的红色影视剧接力‘破圈’热播,让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大小荧屏,引燃广大青少年学生学党史悟思想的高涨热情,也让前述断言瞬间黯然失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肖晋说。

  要实现主旋律红色影视剧“破圈”传播,让年轻人爱上学党史,正是近年来红色影视剧创作团队探索的方向。“这些红色影视剧的创制团队以打动和赢得青少年观众为最大目标,就像《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所言,‘在拍摄过程中,时时刻刻想着年轻观众群体’。他们探索对红色题材进行创新化、年轻化的表达,努力打通历史人物和当下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点和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结合点。他们以党史为源泉,以生活为基础,让大时代、大事件、大人物和小切口、小细节互相交织,以小切口映照大时代,从小细节表现大事件大人物,让国家命运、社会状态、百姓生活在剧中都有了立体丰满的呈现,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场景让书本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了起来,让书本里性格全无、形象干瘪的历史人物以兼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温度的方式可亲可感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正像B站网友在弹幕上表达的,‘因为(历史)鲜活、人物有魅力,所以为之着迷。’”肖晋说。

  《光荣与梦想》的导演刘江介绍,从人物“家庭成员”的角度进入角色的情感世界,再进入他们的革命岁月,这样能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年轻人接受事物更加丰富,所以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去讲故事,我们要做得更好。”刘江说。

  而《精神的力量》则采用“党史题材影视汇编+嘉宾宣讲+采访解读+外景拓展”的融合表达方式,从总导演到各分集导演都选取了资历和经验都十分丰富的资深导演担当,目的便是为了能够向观众精准地讲述党史故事、传递党史精神,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的内容表达,让年轻人对党史里的故事和精神产生共鸣。

  由此,肖晋想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对于确立一个人的世界观来说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育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掂量和深思熟虑。凡是内容空洞、枯燥乏味、生搬硬套以及大动肝火、神经过敏的话,都是有碍于创造条件使树立信念的过程正常进行。”

  “无疑,这些红色影视剧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创制团队反复掂量和深思熟虑,因而才经得起广大青少年学生挑剔的观剧(影)眼光,激发起他们浓厚的观剧(影)热情,赢得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至于在剧(影)情中蕴藏的隐喻和巧妙的留白,就像创制团队留给青少年观众的一道道思考题,引发有心的他们在观剧(影)之外自发自愿思考,自己作出回答。”肖晋说。

  让红色影视作品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网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