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离婚律师》遭吐槽,内地没有律政剧
时间:2023-10-07 19:40 来源:网站管理员 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
原标题:新剧热评·离婚律师 由吴秀波、姚晨主演的《离婚律师》正在热播,两位主演在剧中的演技获得观众一致认可,但略显“离谱”的剧情却引来不少专业律师的愤怒。“不专业”、“不严谨”成了不少法律人的吐槽焦点。 吐槽的另一个视角,是与期待有差距。尽管编剧也出来辩解称,此剧本非律政剧,而是情感大戏。仿佛在说,律政既非本剧主打,“不专业”又怎的了! 在挑剔的观众看来,如此回应颇有点“耍流氓”。要是出现在律师群戏中的庭审都可以不专业,属于中国内地的律政剧还有令人期待之处吗? 反方 内地其实没有律政剧 千万身家律师 会在乎离婚案? 内地其实没有律政剧,但描述情法冲突的法律片却不少。《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都曾轰动一时。在这两部法律电影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律师的身影,这比起《离婚律师》中律师们的锦衣玉食相比,似乎更符合内地多数地区的真实法律生态。 当然,年轻的法科学子更愿意接受《离婚律师》中的律师生活,而不愿意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被秋菊和山杠爷所扼杀。我的一些本科学生就在朋友圈里对这种都市律师生活津津乐道,充满向往。我的另一些律师朋友,多数都忽略了这样的电视剧。他们要么无暇顾及;要么基本否定。 本来嘛,现实生活中的“离婚律师”有多大的比率能在40岁前就成为“池一亿”?千万级身家的律师,也不会在乎离婚案件吧。他们更信奉的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而像姚大嘴那种初出茅庐的小律师,哪有资格为律所打赢了官司被众多同事艳羡?且不说只有极少数的律所才有细致的分工合作,多数律师都是手握独立案源单干。就说那些个从大学刚毕业出来的年轻律师,前两年基本还都在体会为何师父要教导“初接案件应多为被告打官司”吧! 当然,姚大嘴的年轻律师之路与潘小刚比,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很多学生观众故意看不到。观众总爱将自己替换成剧中的成功者,而不是去剧中寻找负能量。没有老池的支持,非著名大嘴律师就是个屁。美国有所谓“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但在我们生活讲的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与其他法律片一样,《离婚律师》也没法将律师们真实而复杂的“公共关系学”带入剧场。 当事人主义庭审 支撑美剧冲突 中国观众期待律政剧,这是个赤裸裸的事实。不仅仅是因为“法治”已成中国政治正确的大词,也不仅仅因为内地已有近700所法学院校每年批量生产数以十万计的法科毕业生,更不用说无法计数的众多法律爱好者和律政剧迷,这个庞大的特定观众群完全满足了一个类型片的需求。 我进入高校以来,几乎年年都做同一个调查:要求法学院的新生介绍自己为何选择法律。最常态化的答案有两个:一个父母之命不得不从;二是受律政剧影响怀抱法律理想。后一个答案里的律政剧,早些年间都来自TVB,比如《法网柔情》,《壹号皇庭》。后来就有了美剧《艾米律师》、《以法之名》以及《波士顿法律》等。 我总觉得,这些因TVB和CBS而进入法科学堂的孩子,太过轻信与理想化,并不适合在内地从事律政这个行当。就像内地导演怎么折腾,也拍不出《费城故事》和《律政俏佳人》一样,我们甚至连部《辩护人》也没有。 这无关乎导演的能力。TVB或CBS的律政剧好看,首先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法律环境,给了律师们一个充分展现辩论技巧的舞台。在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多奉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律师是法庭的绝对主角。 美国的法学院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一名校法科生请教一位著名大法官: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法官呢?大法官回答说,“这简单。你在开庭喝下满满一口水,等到庭审完再咽下去,你就是一位出色的法官!”在奉行当事人主义的庭审中,沉默的法官和善辩的律师形成了一组奇妙的对比。双方代理律师的交叉询问,又为电影的移位提供了方便。 公诉人和律师 坐着不动如何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 下一篇:《离婚律师》成“最后的狂欢”“一剧两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