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墙专用解决CDN移动版

主页 > 通讯 >

保障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必经之路(2)

3、实现工控行业芯片国产化的困难 �回报周期:工业领域分散,品种多,单个行业对芯片来说量太小,回报周期长; �企业实力:工控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在应用上都特别强调成熟可靠、要求长期持续投入和积累,投入大回报慢,承担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能力与经济实力; �商业模式:在现有工控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关键设备各自分工的商业模式下,国产产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孤立发展,上下游都要受到国外既有成熟产品的压制,被各个击破,无法互助协同发展,进展缓慢; �竞争力模式:工控产品直接影响功能安全,终端用户对产品强调可靠性、成熟度与品牌,在性能和功能方面要求较保守,国内产品作为市场后入者缺乏打破垄断的有效手段和机会,以价格和服务为主的竞争力模式无法支撑基础开发的大规模长期投入; �产业链分工:国内个别优秀的系统及关键设备企业虽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核心芯片与基础软件上,但首先由于知识产权、商业模式、技术成熟度等问题,只能在企业内部应用,无法解决行业整体发展的问题; �国外同类厂商雄厚的生态实力:近几年我国的CPU、SOC、OS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亦能满足相当部分的工控产品应用需求,但相对于国外同类厂商,还没有走完软硬件整合的过程,许多厂商没有动力尝试; �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不只是在消费类领域,在工控领域也表现明显,尤其在低端、量大的工控产品中,近年来,整个芯片市场中的价格走低。这让很多国产芯片厂商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 �厂商的犹豫:国产CPU、SOC、OS等在工控厂商眼中属于刚起步,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市场驱动,谁愿意先吃螃蟹? 

4、工控行业芯片国产化建议 (1)以应用为牵引,促进国产软硬件在工业领域的产品化  可根据电力、石油、轨道交通、数控制造等行业典型应用需求,开展基于自主cpu、关键器件、板级系统的工控产品替换。 (2)以安全可控的工业生态为切入点  工控设计国民支柱产业、政治、军防等,影响力巨大,工控安全必不可少,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搭建平台,可为此提供保障。 (3)以CPU为核心,重点行业国产替换  在电力、航天、汽车、石油化、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进行关键设备国产化和设备从低端到高端的逐步替换(先32位再64位),两条腿并行的方式,逐步建立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控制生态体系。  

国产芯片就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多少年来成为众多业内人士心中一个永远的痛。但可喜的是,近年来国产芯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芯片国产化之路更有信心。 以上部分内容根据此次论坛中的和利时集团总工程师朱毅明、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杜安利部长及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录的发言整理,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admin)